2014年11月21日 星期五

【藝文專欄】白米炸彈客

白米炸彈客

著文:林于珊 歐螢嵐


【人物概介】


 死因仔——楊儒門在外面賣冰時遇到的一位孩子,同樣困苦,下有三個弟妹要養。後來把他交給攪和角去養。但令人傷心的是,他因為倔強,不打電話給攪和角,感冒發燒了好幾天,不就醫,最後就這樣死了。這件事給楊儒門很大的打擊。

攪和角——楊儒門童年時期的好友,開頭與楊儒門的關係到後期逐漸生變。他說他是搞革命的,他在最後時感覺得出來他的內心是糾結的。他提醒楊儒門現實的殘酷,而這似乎也推了一把。在這齣電影中是個有點糾結的角色看不下去楊儒門的天真,同時又厭惡這不公的社會,不爆梗,是很耐人尋味的角色,詳請看《白米炸彈客》=)



【電影簡介】

農業瀕臨滅絕的年代,他用自製的17顆白米炸彈,企圖喚醒政府的良知。

「沒有人是天生要讓人欺負的!」
電影根據真實事件改編。台灣以農立國,短視麻木的政府長期以來卻犧牲農業,勾結財團與地方勢力,追求短期經濟利益的發展。
為了喚醒官員和人民的冷漠,沈默寡言,來自彰化二林的農家子弟,秘密製作、放置17枚「炸彈」,地點遍布各地,引發各界震驚!媒體稱他「白米炸彈客」,他是楊儒門。

「炸彈勿按。一、不要進口稻米。二、政府要照顧人民」斗大的字樣貼在飲料包上。

楊儒門從小與阿公阿嬤在彰化務農,農田對他們來說是這一生僅有的財產,也是世代不變的信仰。然而,政府為了加入世界貿易組織,哄騙農民休耕,原本賴以為生的農田變成政客與財團交易的籌碼,綠油油的良田沃土變工業區。楊儒門看著艱苦一輩子的祖父母,到頭來一無所有。

他投書各大媒體,希望藉由媒體的力量報導台灣農民的困境,卻注定石沉大海。

他奔走拜訪各級政府,卻處處碰壁,被官僚體系相互踢皮球、推卸責任。

體制內的改變已然無望,楊儒門知道,唯有革命,才能為台灣的農業找到未來。



【電影評析】

整齣戲一開始以楊儒門自己的心聲為旁白。一開頭他就說了他在尋找江湖,江湖究竟是甚麼?他不是一條江也不是一座湖,他過了很久以後才了解江湖就是現實。

是誰逼他踏上這條不得已的道路?是政府、是大環境、還是漠視的人民?我認為都是。所謂江湖,流離,不得已。已試過多次正當管道,卻無人關心......我們反思,對於農民,我們似乎少了些關心。一些問題包裝在巧語下,我們容易不去注意它。聞報的報,我們看了罵一罵,然後呢?這條訊息就被隱沒在茫茫資訊中了,然而問題仍在。政府作為人民生存的幫助,固然該去關心他,縱然無法解決全面的問題——輔導轉行,我想這是可以做的。其實很納悶,政府部門運作的程序到底是怎麼走的?那一張張的請願書最後到底流向哪裡?它旅途的終點有人等著它嗎?希望農民的聲音不要就此傷逝在風中。
       
來談電影中特別的地方(文章中有透露劇情)
這齣電影特別的地方是它的段落安排──每一段落配著一個當時的時事:總統大選、農民抗議。時間軸的安排,看得出楊儒門想透過各種正當方法尋求途徑去為農民發聲、表達他的訴求。但是「政府無能啊!」,各種開發案,造成他阿公阿嬤總是擔心著自己的土地被政府收走,「不種會被收走,種下去又不合」,稻米賤價賣一個很低的的價格了,但造成情況更嚴重的狀況是攪和角的爸爸──某個立委,逼迫他的阿公繳出貸款「那些億來億去的董阿你們不討,卻來找一个困苦的農人討?」,他還說「農業是沒落的產業,蓋個工業區,增加就業機會不好?」,阿公的農地被倒廢土時,那幾乎是絕望的臉,「政府要拿就通通拿去好了」......不得已,只好製作炸彈表達他的訴求,該怎麼說,他是被關了、出獄了,而這代價同時也成功引起社會關注。

視角方面,在開始做炸彈時,導演把它分成兩個他,兩個他的互相詢問,可以看出他內心的想法,而被捕後,他朝著另一個他微笑。這微笑,似乎含著對於議題中被關注的成功意義。劇情連接方面,新聞的播報,從頭到尾都是連貫的,總是電影撥到農民困苦時就加一個慶祝新年活動進來,是代表著歲月的流逝,但總感覺有著諷刺意味——政府官員如此歡樂,而農民的生活卻沒有好轉,兩種對比,會加深感觸。

後期的旁白,他一直重複這句話:「我一直在尋找.....。他仍在尋找方法,期望終有一天,農業得以受重視,農民得以改善現狀!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